说课稿
【精品】说课稿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风》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十三单元《风和水》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一首小诗。诗歌行文清新活泼、浅显易懂,像邻家大哥哥在哼念童谣。这首小诗平凡中透着灵动、朴实中蕴含着优美,语言特点显著,于不变中有变,错落有致。全诗以第一人称,从儿童的视角去观察、描写生活中的微风,让学生初步感知风的特性,受到美的熏陶。《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篇课文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更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课堂中教师要设置很多环节来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爱幻想,但识字量还不够多,语言积累刚刚起步,理解能力还很弱,所以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美文美读、是他们学习这课的主要成长点。
三、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风的特点,体会诗歌韵味。
2.学生自在生活中观察风,培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兴趣和习惯。
3.主识字,在实践中总结不同的识字方法,逐步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感受风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自然、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
仿写诗歌,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卡片,相关视频,朗诵背景音乐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设置,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法”——激发情感,引起兴趣。
2、“多元识字法”——随文识字,自主识字。
3、“读悟法”——以读代讲,读中促悟。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老师引读等多种方式来朗读儿歌,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也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风给大地带来的变化,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
4、“展开想象,拓展思维法”--------激发想象力,锻炼口语表达。“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节课中,仿照诗歌续编诗歌环节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的图片、视频、音频有效辅助教学,使教学活动多样化。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通过谈话,设置悬疑,引起学生兴趣。学生在欣赏图片、找朋友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既形象又具体,并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初读感知,认识字词。
通过自读诗歌,运用已经积累的学习方法学习生字词语,如拼读法,加偏旁、减偏旁,问同桌,听读法等,很好的完成了这项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习中的自主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这个环节我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风来时带给大地的变化,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提高了语文素养。而且在读的基础上,以风娃娃为情景激发学生表演风、找风,从而体会风的调皮、可爱。此设计注重了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把无形的东西变得形象生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仿写儿歌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四)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通过视频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风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而且对自然现象产生了很大兴趣,滋生学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五)作业超市。
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形式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差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让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且作业贴近生活,真正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湖心亭看雪》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多形式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三、说方法
1、说教法
(1)竞赛活动法
有位名人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的确,如何在45分钟中把学生的注意力调集在焦点上,是老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而如何打破文言文课堂教学沉闷的讲析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思维有所创新,我设计了这堂竞赛活动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2) 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此处隐藏8500个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目标的实施,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四个意识”。首先,是突出问题意识,要求学生能从具体情境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教学问题,能综合运用一些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第二,是加强策略意识,使学生能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三,是重视合作意识,要求学生从事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第四,是提倡评价与反思意识,使学生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整理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我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
例2的编写意图是什么?
我打算分三步来介绍:
第一步:教材的逻辑起点在哪里?
教材是在学习了例1的知识,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基础上,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问题,此例题既是对旧知识的延续,又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
第二步:例2的编写思路是怎样的?
教材从绿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这一环保问题引入,出示情境图:公路上汽车的噪音有80分贝,经绿化隔离带后,噪音降低了1/8。从而提出问题: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很显然,此例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比较关系,即知道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问题。
教材呈现了两种基本方法:
一种是先求出一个部分量,再用总量减去这个部分量,求出另一个部分量;另一种是先求出要求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这个部分量。
第三步:两种解法的区别在哪里?
教材中以一句“两种思路有什么不同?”提示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两种思路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思路体现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不同的解题模型。第一种可以归结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模型,第二种可以归结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模型。通过比较,使学生加深对两种思考方法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我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是你是如何进行例2教学的?
根据新课标对问题解决的要求,我打算分3个步骤进行教学:
一、 情境引入、提出问题,突出问题意识。
根据例2的编写意图,我将例2改为下面两道例题:
1、北京常规双飞六日游原价20xx元,现在降低了1/5,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元?
2、北京国庆专线双飞五日游原价1800元,现在提高了1/6,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元?
我这样改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整体与部分量之间的两层关系,即总量减去一个部分量等于另一个部分量;部分量加上部分量等于总量,从而进一步整合例题的教学目标,完善此类问题解决的基本结构,这一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体现了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先出示两条数学信息:
1、北京常规双飞六日游原价20xx元,现在降低了1/5
2、北京国庆专线双飞五日游原价1800元,现在提高了1/6
然后提问:看到这些信息,你最关心的会是什么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现在的价格会是多少呢?通过让学生根据相关联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将信息和问题完整地叙述出来,同时出示例题。
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是为了加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基于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二、 尝试解决、建立模型,加强策略意识。
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先让同学们尝试画线段图,再来解决问题。画线段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为了培养问题解决的策略意识,因此,这里我想利用线段图辅助理解题意,从而把握数量关系。
同时,我也请两位学生上台进行板演,画出线段图并列式计算。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解法可能会出现这样两种,20xx-2000*1/5=1600(元) 20xx*(1-1/5)=1600(元)
先对第一种方法进行交流: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在了解了学生的想法之后,要求学生明确第一步(20xx*1/5)在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让生说清楚 20xx元是什么,1/5是什么,降低了谁的1/5?同时把“降低了原价的1/5”这句话进行板书,并让多个学生说一说。通过这样一说,使学生明确这种方法先求的是降低的价格,用原价减去降低的价格,求出现在的价格。从而建立了总量减去一个部分量等于另一个部分量的解题模型。
对第二种方法的交流:在教学中,我让该生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方法,然后抓住重点进行提问:1-1/5在算什么?希望学生说出“现价是原价的几分之几”,并让多个学生说一说“降价1/5,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1-1/5,即4/5。”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明白,要求现在的价格,就是求原价的1-1/5是多少?所以先求“现价是原价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现在的价格。在充分经历解题思路复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想重点应突出两个功能:一、巩固强化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建立两种不同的解题模型;二、加强求比“1”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种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对比。
因此,在教学中我想可以让同学们像刚才一样,先试着画线段图来解决,然后和同桌交流想法。
在反馈交流过程中,学生也会提到以上两种方法。对于第一种方法:我会重点突出提价1/6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实就是提高了原价的1/6。再用原价加上提高的价格等于现在的价格。
而第二种方法,使学生明白,要求现在的价格,就是求原价的1+1/6是多少?所以先求“现价是原价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现在的价格。
由于两种方法和第一个问题相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三、比较分析、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
这里的比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我让学生对两种解题方法进行比较,其次对两种题目类型进行比较。
对于两种方法的比较:是在以上两种解法梳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确两种方法都是把原来价看做单位“1”,都需要求原价的几分之几。第一种方法是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原价的1/5是多少,即降价多少,再求出现在的价格。第二种方法是根据问题直接求现在的价格是原价的几分之几,再求出现在的价格。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数量关系,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比较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达到对两种方法的真正理解。
对于两种题目类型的比较,我刚才就有提到,这两道例题更好的反映了整体与部分的比较关系。第一题是总量减去一个部分量等于另一个部分量,第二题是部分量加上部分量等于总量。通过这样的比较,使整体与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完整,在知识层面上,使解决求比“1”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达到了有机的融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在解决方法上,充分体现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文档为doc格式